![]()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廣東新聞8月4日電(記者 李怡青)探討在新時代做好僑的文章,繼承發揚潮汕善堂文化等潮汕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和美僑鄉,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民心相通大業的歷史資源和現實舉措,日前,在“八二風災”一百周年紀念日,由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汕頭市華僑歷史學會、汕頭大學歷史學教研組主辦,汕頭大學圖書館特色文獻部、汕頭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汕頭市澄海區博物館協辦,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起鳳陳公祠”承辦的“‘八二風災’史料整理與研究工作坊”,在汕頭市舉辦。 1922年8月2日,12級的太平洋第5號臺風疊加天文大潮,在汕頭正面登陸,擊毀沿海150公里堤防,造成了潮汕地區大規模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數十萬。這場被中央氣象臺列為20世紀中國十大氣象災害之首的自然災害,史稱“八二風災”。災情發生后,潮汕地方社會各界,特別是善堂善社等民間慈善團體,主要在潮汕華僑等旅外潮籍鄉親及其社團的鼎力捐助下,積極開展賑災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顯著成果。 工作坊共分4場專題報告。運用收集的特刊、報告書、海關檔案、地方志等紙質文獻,實物史料,口述史料等不同類型的豐富資料,深入回顧了“八二風災”的慘烈災情,和災后重建家園的艱辛過程,旅外潮籍鄉親及其社團,善堂善社、救災公所等地方救濟團體在救災工作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 汕頭大學特色文獻部主任、汕頭市華僑歷史學會秘書長金文堅說,出席活動的專家學者、文史愛好者們進行自由發言和集體討論,達成共識,認為在“八二風災”100周年之際,很有必要整合各方力量,合作開展“八二風災”各類史料的系統全面的匯集、遵循學術規范的整理和公開出版,以期進一步發揮“八二風災”史料的學術價值和現實功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