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壇現場 作者 廣州物聯網研究院 供圖
中新網廣東新聞8月27日電 (記者 王堅)以“守護的力量”為主題的格致論道·灣區第18期于27日在廣州舉辦,邀請來自不同科研領域的6位專家學者、專業人士,分享了他們匯聚科學力量,守護共同家園的故事。 講壇現場,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邱強研究員提到,他們通過實地參與海嘯災后調查和分析其他陸域俯沖帶地震數據。他通過數據建模,可以提前評估其他俯沖帶區域的地震海嘯情況。 邱強介紹,我國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已經自主建立比較完善的南中國海區域智能式海嘯預警系統,24小時全天候運行,為沿海周邊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海嘯預警服務。 野生動物和道路交通設計有關系嗎?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王云研究員及其團隊,在東北長白山區開展了多年野生動物與道路交通設計的研究表明,當地兩棲類動物分布廣泛且占路殺比例高達77%,因此在公路建設中采取一些動物保護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他們以中國林蛙和中國蟾蜍為對象,設計各種動物通道模型,觀察它們跳躍高度、攀爬角度以及成功穿越概率,得出了隔離柵、排水溝和涵洞等道路設計模型的最佳值。同樣地,他們在青藏公路沿線針對藏羚羊、野牦牛等也提出了適合不同體型動物的道路通道設計尺寸,并被納入了交通運輸部行業推薦性標準中。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謝黎煒研究員則科普益生菌分泌的代謝產物——后生元能有效減輕肥胖癥以及相關代謝性綜合征表型。他們通過一些列實驗,充分證明后生元能獨立于飲食,提高機體抵抗代謝性綜合征的功能性成分。 “物種入侵對我們國家的威脅非常大,作為普通公眾,也應時刻警惕,網購時不要隨意購買國外新奇物種,更不要隨便放生巴西龜、觀賞魚等,否則有可能會違反生物安全法!睆V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軍研究員告訴觀眾。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級研究員全洪通過一件件南越王墓里的珍貴文物,再現嶺南古國文明。 “我們身邊并不缺姹紫嫣紅的公園,但缺乏以自然意志生長的公園,只有放棄一些人的意志和挑選,尊重和信任自然,才能形成城市里稀缺也不可或缺的自然生態公園”。資深景觀設計師龐偉介紹,以他與團隊設計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紀念公園為例,他們提出只改善公園表層土壤、不種一棵植物而讓“風種、鳥種、昆蟲種”,留一條觀察小徑的方案。 該活動由廣州市科技局主辦,廣州物聯網研究院和廣東科學中心承辦。此次還特別策劃了圓桌對話,主持人蔡凌就“科學家是否是一份理想的職業”“科學研究的現實意義”以及“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支撐”等與眾專家進行了交流和討論,共話科學力量如何保衛人類家園。(完) |